「擇自己所愛,愛自己所選」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讓許多人難以實踐。人們時常抱怨自己的付出與犧牲得不到回應,卻忽略了這本是自己的選擇。有些人甚至沉溺於拯救他人的角色,將這種行為誤以為是責任感的展現。當期待的回饋未能如願,便開始指責他人不懂感恩。事實上,你的付出或許已成為對方的負擔-這種源於自我感動的愛,並非對方真正的需求,而可能只是滿足你的英雄情節或自我價值感。本篇將深入探討「不健康的責任感」如何影響心理狀態及人際關係。
救世主情節是什麼?認識定義及行為跡象

在心理學中,救世主情結(Savior Complex)指的是一種態度與行為模式,當事人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他人。有救世主情結的人經常會因強烈的同理心而產生衝動,做出如志願服務、捐款或倡導某項事業等決定。即使自身的介入無助於解決問題,甚至可能帶來負面影響,他們仍會堅持提供幫助。
在健康的人際關係中,當我們關心的人遇到困難時,想要伸出援手是很正常的。若完全沒有這種想法,反而可能是不尋常的。然而,以下行為可能是救世主情結(Savior Complex)或白馬騎士症候群(White Knight Syndrome)的跡象:
救世主情結(Savior Complex)跡象
- 你只有在幫助他人時,才會感到自我價值與滿足感。
- 你將大部分精力投入於「修復」他人,甚至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- 你認為幫助別人是自己更高的使命召喚或人生目標。
白騎士症候群(White Knight Syndrome)跡象
- 被脆弱吸引:總是傾向於與那些看似脆弱、需要修復或幫助的人發展浪漫關係。你或許會選擇與問題重重的人相處,這些問題可能超過了你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會遇到的情況。你對脆弱的吸引力可能源於自身過去經歷的傷痛。
- 試圖改變他人:懷著成為救世主的願望,讓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人。你認為可以透過改變他們的行為來改善他們的生活。這種想要改變別人的強烈傾向,本身就是有毒的心態,因為你無法真正了解其他人。
- 總是在尋找解決方案: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固然是優勢,但你可能難以接受有些問題無法解決,或至少超出你的能力範圍。你可能比真正面對問題的人還更焦慮。
- 殉道心態:懷有救世主心態的人經常作出個人犧牲,在幫助或拯救他人的過程中成為一位殉道者。例如,你可能會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,去幫助那些根本不願接受幫助的人。無視他人意願,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英雄夢。
- 認為自己是唯一能幫助的人:相信自己是唯一能幫助某人或為他們創造解決方案的人。你或許沒意識到,這種想法可能源自一種優越感,讓你將周圍的人視為孩子,並扮演類似父母的角色。
你的英雄夢,竟是不健康的責任感在作祟?

許多電影中的經典台詞總愛煽情地喊道:「只有你能拯救世界!」這句話或許聽來荒唐,但現實生活中,確實有人深信自己是天選之人。你是否渴望成為世界或某段關係中的拯救者?當心,這種心態可能讓你陷入超人情節與英雄症候群。
超人情節:只有我能拯救大家
在心理學中,超人情結(Superman Complex)指的是一種不健康的責任感,具有他人無法勝任某些任務的信念,認為其他人都缺乏成功完成一項或多項任務的能力。這類人往往感到必須不斷「拯救」他人,最終將過多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。
英雄情節:犧牲使我與眾不同
英雄症候群(Hero Syndrome),亦稱救世主情結或英雄情結,是一種心理現象,使人渴望透過英雄行為獲得認可。該詞彙描述那些透過英勇或慈善行為尋求讚譽的人,尤其是故意製造危機,然後再藉由解決問題來獲得認可。
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涉及違法行為,如縱火。英雄症候群常被用來描述特定職業群體,如消防員、護士、警察、保全人員和政治人物等。這類行為可能危及無辜者的安全,因為當事人為了營造「受害者」,可能會刻意製造危險情境,其動機因人而異。
🔍 英雄與罪犯,僅在一念之間的選擇
「英雄症候群」一詞最早出現在 1984 年洛杉磯奧運,當時土耳其奧運代表隊的巴士上發現了一枚炸彈。洛杉磯警察 Jimmy Wade Pearson 聲稱自己是現場唯一的警員,他迅速拆除炸彈線路並將其帶至跑道外,因而被視為英雄。然而,次日警方逮捕了 Pearson,發現這枚炸彈其實是他自己放置的。此事件引發了對「人們是否會為了成為英雄而故意製造犯罪」的討論。由此可見,將個人的付出與自身的獨特性緊密連結,可能會導致危險的心理狀態。
救世主情節的促成因素
救世主情節促成因素一:自戀傾向

英雄情節的成因主要源於自戀傾向。自戀通常以兩種形式表現:「脆弱敏感型」與「誇大展示型」,其中後者最常與英雄情節相伴。這類人經常被形容為自負且愛出風頭,並具有高度的操控性與自我表現(self-dramatisation)的傾向。他們強烈渴望吸引注意並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與此相關的概念還包括顯性自戀(overt narcissism),即個體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極度執著。由於自尊心高卻脆弱,且難以察覺自身行為的缺陷,自戀者更容易將他人塑造成受害者或反派角色,以此來提升自身形象。
救世主情節促成因素二:文化差異

不同文化對「英雄」的分類與定義各異,因此,英雄情結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。
個人主義文化的英雄情節
在個人主義文化中,英雄的定義多圍繞在「拯救他人」於危難之中,通常涉及“親身涉險”來保護他人。在這類文化中,英雄被認為應具備勇敢、可靠、強大等特質。在個人主義社會中,由於「勇氣」與「犧牲」的元素佔據核心地位,因此自我犧牲、利他精神、無私奉獻等特徵成為評判英雄的重要標準,涉及暴力犯罪或身處危險情境的案例可能更為普遍。
集體主義文化的英雄情節
相比之下,集體主義文化則將英雄定義為「為集體目標服務」的人。在這類文化中,英雄需將群體的需求與利益置於個人之上,某些情境下,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也是塑造英雄形象的關鍵因素。這種文化上的「英雄」刻板印象差異,都會影響英雄情結的展現方式。
救世主情節促成因素三:媒體傳播

英雄只是媒體塑造的角色
許多電影中的英雄角色深受孩童崇拜,成為他們的學習榜樣。然而,這類媒體內容可能讓孩子對英雄主義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,誤以為英雄必須擁有超凡能力或壯烈事蹟。
超級英雄對兒童既有正面影響,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他們能激發創造力、同理心、促進團隊合作,但同時也可能助長暴力傾向、強化性別刻板印象,甚至塑造不切實際的身材標準。家長應引導孩子理解,真正的英雄精神體現在日常生活中,即使是微小的善行與勇氣,也能帶來善的循環。
救援行為不等於英雄主義
網路媒體的傳播影響了大眾對英雄的認知,讓人們普遍認為「拯救他人」是英雄的象徵。然而,從事救援工作的專業人員皆需經過嚴格的體能與心理訓練,這是一門專業技能,而非單純的英雄夢。這才是孩童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具備的正確知識!
對於第一線應急人員及醫療從業者而言,救世主情結尤為相關。這些職業常被冠以「英雄」之名,並可能吸引那些懷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前來求職,因為這些工作提供了展現勇敢與英勇行為的機會。在這類強調救助關係的職場環境中,人們往往會陷入「拯救者」與「受害者」的角色定位,從而塑造出英雄形象。
然而,若患有救世主情結的人進入此領域,可能會導致自導自演的事件增多,進而耗費寶貴的人力與時間資源。此外,某些職業環境甚至可能加劇救世主情結,因為個人可能渴望「炫耀」新學習到的技能,以博取他人關注。
為了抑制這種現象,許多緊急服務機構,如消防部門,已在培訓課程中強化對“犯罪行為嚴重性”的觀念教育。例如,消防部門已推出有關縱火犯罪的額外培訓,以強調消防員的責任是服務與保護社區,而非讓部門蒙羞或承擔不必要的風險。
救世主情節促成因素四:特殊信仰

彌賽亞情結(Messiah complex)是一種精神狀態。在這種狀態下,一個人相信自己是彌賽亞或先知,並將透過宗教努力拯救或救贖人們。這個術語也可以指個人相信自己負有拯救他人的責任。
「彌賽亞情結」一詞並未收錄在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(DSM)中,因為它不是一個臨床術語,也不是一種可診斷的疾病。然而,彌賽亞情結與患有誇大妄想症(Delusions of grandeur)所表現出的症狀非常相似。
當人認為自己「必須拯救」他人或一群貧困者時,有一種觀點認為,這種心態及行為會膨脹施助者自身的重要性,同時低估了受助者本身的技能與改善生活的能力。
這類情節經常出現在狂熱的宗教信徒身上,他們以激進的方式傳教。若對方不接受拯救或幫助,甚至會以批判性的言論詛咒對方,聲稱對方將遭受天譴或毀滅。面對這類人,我們無須相信或畏懼,只需理解他們正陷入彌賽亞情結即可。
救世主情節如何害人害已?
我們往往將「幫助他人」視為一種美德,但有時這份善意可能會帶來無意的傷害。這就像一段光譜,稍微偏離便會失去平衡。過度沉迷於「拯救他人」的行為模式,不僅可能對自己造成負面影響,甚至會讓被幫助的人承受無形壓力,反而帶來不良後果。
救世主情節對他人的影響

當你不斷將自己置於拯救者的處境,無論是面對伴侶、家人還是朋友,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關係破裂。你很難真正改變他人,且當你表現得好像別人總是有問題時,也會讓他們感到心煩意亂,試圖拯救他人還可能導致關係處於失衡的依附狀態-共依存症。
共依存症(Codependency),指的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失衡的依附關係,形成一種病態互動。通常,被照顧者為社會功能受損者,如酗酒者、藥物濫用者、賭徒或精神疾病患者。
🔍 共依存症如何影響「照顧者」的情緒及行為模式?
共依存症的概念源於 1970 年代的美國,當時醫護人員發現酗酒者的家屬常發展出異常的操控與監視行為,導致家庭機能失調。此外,共依存症照顧者可能經歷自責、焦慮、憤怒等情緒,或出現社交退縮、逃避及經濟困難等行為問題。
當你陷入救世主情節時,可能會浮現這樣的心聲:「我為你犧牲這麼多、他沒有我不行、還得是我才行、我好累、只有我能拯救他、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,得到了什麼!」
這類言談常見於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、感情中的第三者,或在關係中無底線付出的一方。過度付出與犧牲,沉浸在自我感動中,以為自己拯救了他人,實則上卻讓對方感到壓迫,因為他們從未主動請求這樣的幫助,而你也未曾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,一切只是你單方面的投射。
當你為了幫助他人而犧牲自己的身心健康時,實際上,你才是那個需要救援的人。請正視自己的心聲,它正在提醒你:「當前的狀態已經失衡了,這樣的方向並不正確。」
試圖拯救對方,往往會讓你自己深陷更多的焦慮和困境。就像面對溺水者時,應以正確的方式在旁提供協助,而不是在缺乏專業救援技能的情況下,盲目地跳入水中試圖拯救,無知終將導致兩敗俱傷。
救世主情節對自己的影響

你是否透過燃燒自己的能量來照亮他人?也許這份犧牲與奉獻讓你自我感動了,但如果這是「健康的愛」的行為模式,你也不會在長期付出後感到身心疲憊,甚至滋生怨恨與自憐的情緒。
- 情感耗竭:當你將身心能量全都投入到他人身上,導致無力照顧自己。由於你習慣性地對所有人負責,卻唯獨忽略了自己,因此更容易感到疲憊與透支。
- 自我否認:你無法真正解決他人的問題,這超出了你的能力範圍。然而,若你執著於實現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,最終可能會讓自己產生失敗感、挫敗感,並感到沮喪與內疚。
- 情緒相關症狀:擁有救世主情節的人常常會經歷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狀,例如:當他人拒絕你的拯救時,可能會感到沮喪和憤恨,進而產生憂鬱、怨懟等負面情緒,甚至出現心理健康問題。
我該如何避免救世主情節?

看到上圖時,你的第一反應認為誰是施助者,誰是受助者?
大多數人認為受助者的處境較為低下。然而,真正「有效」的施助者並非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受助者,不是俯身施予,也不是試圖將對方拉起來改變其處境。而是當受助者主動伸出求助之手時,施助者才適時伸出援手,傳遞陪伴與支持。
要避免救世主情節的行為模式,首先意識到自己有這種傾向已經是改變的第一步。你可以練習以健康的方式照顧他人,而不重複那些有毒的行為模式和不健康的心態。以下是一些可以採取的具體步驟:
- 成為積極的傾聽者:當有人與你分享他們的生活或困難時,並不需要立刻提供解決方案。很多時候,人們並不期望你給出建議,而是希望有人聆聽及共感他們的感受。不要在他們未請求的情況下主動提出協助。
- 課題分離引導方向:即使求助者主動尋求解答,你也只能提供引導或經驗分享,而不是承擔他人的課題。始終讓當事人意識到,唯有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。幫助他人解題或代寫作業,他們將無法真正掌握這份考題。
- 信任對方具備能力:不健康的責任感源於認為他人無法勝任某些任務,從而將過多的責任承擔在自己身上。避免出現過於強勢的操控與監視行為,讓對方有機會親自面對並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。
- 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:當你意識到自己有救世主情節時,試著探究為什麼你會這樣行動。觀察並記錄自己在何種情境下容易出現這些行為模式,並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協助,因為白騎士症候群通常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形成。
- 救護是一項專業技能:照顧身邊的人並非你人生的終極目標或使命召喚,請合理看待這是一項專業技能與術科。紅十字會積極推廣「照顧服務訓練」家庭保健訓練,培訓人具備正確的心理素質與專業技術,為被照顧者提供真正有效的支持。
結論
英雄症候群(Hero Syndrome),亦稱救世主情結或英雄情結。常見的行為模式有試圖改變他人、不健康的責任感、渴望透過英雄行為獲得認可、總是在尋找解決方案等,容易導致人際關係處於失衡的依附狀態,形成一種病態互動。總結來說,避開救世主情節的練習包括:積極傾聽、課題分離、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,並意識到急於解決他人問題並非最佳方案。同時,避免評判當事人,無論稱讚還是批評,都是一種評判。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引導對方看見自身的力量,讓他們運用自己的能力為人生找到出路。
🔍 本篇參考文獻:
What Is a Savior Complex?
Savior complex(Wikipedia)
Superman complex(Wikipedia)
Hero syndrome(Wikipedia)
Messiah complex(Wikipedia)
Heroic Influence- Effects Of Superheroes On Children
互累症(維基百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