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數位遊牧、遠端辦公和個人創業的興起,個人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。在這種獨立作業的工作型態下,個人的效率不僅會直接影響收入多寡和作品品質,還決定了未來獲得更多機會的可能性。在這篇文章中,我將根據自己經營一人公司的實戰經驗,分享自律心法、思維模型、目標管理…等內容。同時,深入探討如何透過調整內在頻率,加速實現外在世界的理想狀態。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穩健地展現出最佳狀態,並創造出良性循環的工作效率,這篇文章將為你提供寶貴的幫助!
高效自律 Step 1:定位適合的道路
高效自律的第一步必須建立在明確的目標上。正如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中的柴郡貓對迷路的愛麗絲說:「If you don’t know where you want to go, then it doesn’t matter which path you take.」(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,那麼走哪條路都無所謂)。只有當你知道自己想達成什麼目標時,才能選擇合適的路徑和行動步驟,並保持持續的自律來實現這些目標。
重新定義自律
許多人對自律的印象,往往與痛苦和強迫聯繫在一起,認為自律是一種壓抑天性的自虐行為。然而,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時,自律就會成為你前行的助力。唯有選擇自己熱愛或擅長的領域,才能在自律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,從而持續保持動力。簡單來說,自律不是做事的動力,它只是優化做事效率的助力。
真正的自律
是建立在對自身興趣和能力的深刻洞察之上
如果我們選擇了明顯不適合自己的道路,那麼自律反而會成為一種折磨,因為我們需要不斷地壓抑自己的天性,強迫自己做一些感到痛苦或不情願的事。在這種情況下,設定止損點、適時地放棄,反而能幫助我們快速步入其他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。
如何確定自己正走在適合的道路上?
許多人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惘時,會不斷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這類的人,我稱為「迷路者」。迷路者深怕自己浪費了寶貴的時間,渴望找到正確的方向,急於快速達成目標,然而卻未察覺到…人生並不存在所謂的“正確”道路,終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,也僅是如同海市蜃樓般的幻象。
我曾經也是迷路者,無意識地背負著他人的夢想,卻忘了追溯這個夢想最初在我心中萌芽的軌跡,不自覺就落入二元對立的思維陷阱。當人深陷非黑即白的僵化思維時,便會開始滋生執著,而這份執著會蒙蔽你內在的真實感受,進而導致認知衝突,以至於人們會一直迷惘自己是否走在正確/錯誤的人生道路上。
🔍 認知衝突(Cognitive Conflict)是什麼?
認知衝突是指「原有的認知結構」與「現實情境」不符時,人會在心理上產生的衝突現象。這種衝突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反應,包括迷惘、焦慮、困惑等。認知衝突的經驗可以幫助個人形成更高的思考層次,意識到在同一情境下存在著兩種相互矛盾的看法,從而激發學習的動力。
舉例來說,在現代的智能發展過程中,我們原來的認知是應該遵循社會的期望,認為唯有成功才是唯一的正途。然而,你的實際體驗卻與這些認知產生了衝突。你開始意識到,面對這些權威給予的期待和壓力,追隨他人的夢想並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,成功的標準也並非唯一。這種衝突可能會促使你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,並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實需求的選擇。
然而,持續性的認知衝突會導致精神內耗。當一個人處於精神內耗狀態時,會大量消耗個人的心理資源,導致精力不足,進而影響到自我管理的能力,變得難以遵守自己的目標和調節計劃,因為他們的心理能量已經被內部的衝突和壓力所耗盡。因此,保持真實,隨時察覺自己的精神狀態、身體反饋、直覺反應,這都是指引你前往適合道路的重要信息。
當我們走在適合自己的道路上時,神奇的事情會發生——我們不再糾結於是否走對或走錯,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。即使這條路充滿挑戰,甚至看不到眼前的利益,我們依然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,因為我們愛上了這段旅程。
如何定位方向,更好地做出決策?
每當面臨抉擇的困境時,我都會提醒自己:「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」。這份信念讓我放下對「對錯」的執著,不再評判和定義任何事情的吉凶禍福,而是專注於當下的選擇。每個當下都盡己所能,你就會不自覺地穿越恐懼,來到更好版本的平行宇宙。
當你專注在自己能處理跟平衡的部分
Eva Chang
宇宙自然會帶來最適切的安排跟改變
與此同時,我也會借助 GROW 模型設定目標、理清現狀、找出方案和決定行動。這是一個引導人們「做出更好決策」的有效工具,透過簡單易行的方法,幫助人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專注目標、減少干擾,最終提升表現。
可套用在多種情境的 GROW 問題列表
GROW 模型按照「目標 → 現狀 → 方案 → 行動」的順序,引導我們逐步專注每一個環節,將挑戰分解為較小且可完成的任務,以系統化的思維優化既有的做事方式。
目標(Goal)
- 我想解決什麼問題?
- 透過運用 GROW 模型,我期望達成什麼樣的結果?
- 我的 SMART 目標是什麼?
- 如果我不採取行動,可能導致什麼後果?
現狀(Reality)
- 簡單來說,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?
- 我已經做了哪些努力?結果如何?
- 我面臨的障礙是什麼?對於他人來說又是什麼?(如果他人也與此事相關)
- 他人會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描述現狀?
- 我的目標是否可行?
方案(Options)
- 想象一下,我可以做什麼來推動這個問題的解決?
- 如果其他人也要加入,他們需要看到或聽到什麼,才能引起他們的關注?
- 反思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,我該如何改進?
- 有哪些方案是我特別感興趣並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?
- 如果根據目前的這些方案開始行動,我應該怎麼做?
行動(Way Forward)
- 哪些方案是我覺得不錯並想付諸行動的?
- 我應該怎麼做?
- 我面臨的阻礙是什麼?
- 我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?什麼時候開始?
高效自律 Step 2:以終為始的思維
破解自律的迷思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,精心制定了每日待辦清單(To Do List),卻因當天狀態不佳、突發事件,或是需要先處理更為優先的任務,而不得不延遲原本計劃的工作行程,導致後續的日程安排也受到影響。久而久之,你可能會因長期無法兌現自我承諾而感到失望,並對自己的做事效率產生懷疑。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歷,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對自律存在著一些誤解。
許多人誤解自律就是要“教條式地”按時完成每天預先列出的 To Do List,甚至嚴格規範每個時間段要做哪些事。這種觀點將自律視為一種僵化的行為規範,卻忽略了背後的核心價值——目標導向。鼓勵各位停下來反思:究竟是什麼驅使我完成這些任務?我最終希望達成什麼目標?
自律的核心驅動力是明確的目標,目標不會變動、計畫卻會變動,因為計畫只是為達成目標而生的存在。經常靈活調整計畫並非不自律,反而是一種「動態平衡」的體現。為了確保最終目標實現,計畫必須隨著外在環境、內在需求和其他因素的變化而調整,因為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。
如何以終為始的實現目標?
首先制定最終目標
自律的根基,在於清晰的方向。你可以試著制定出今年要達到的目標,這些目標應具體且可衡量,例如:年收入突破 200 萬元、成為公司頂尖銷售人員、企業盈利增長 20%、企業市場佔有率達 30%…等。無論目標為何,都應符合 SMART 原則:
- 明確的(Specific):目標應明確具體,可衡量達成程度。
- 可衡量(Measurable):目標可透過具體指標進行衡量,例如:完成率、學習成果等。
- 可達成(Achievable):目標應設定在可實現的範圍內,避免過於理想化或難以達成。
- 關聯性(Relevant):目標應與您的個人或職業發展相關,具有實際意義。
- 有時限(Time-bound):目標應設定明確的期限,以提高行動力。
根據目標分配工作
有了最終目標作為指引,接下來就可以將年度目標「拆解為可執行」的每季 ➞ 每月➞ 每週的工作事項。建議以「週」為最小單位分配工作事項,這樣更具靈活性和可調整性,不必過於糾結每天的具體安排,還能根據「自身狀態」隨時調整每日的工作安排。
舉例來說,某位業務的年度目標是業績破 300 萬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每季平均需要達到 75 萬的業績。接著,逆向推算出每個月至少要簽約 4~6 個新業務才能達標,再根據這個標準,制定出每一週需要完成哪些具體的工作,以確保業績最終達到目標。
紀錄每天工作事項
高效自律的最後一步,才是記錄每天完成的待辦事項(To Do List)。你可以把它當作工作日誌,讓自己清楚了解每一天的活動內容,這樣的做法可以達到 3 個好處:
- 提升自我意識: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,我們難以記住自己在每一天都做了些什麼。工作日誌能讓我們清晰地追蹤自己的工作軌跡,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工作習慣。
- 優化工作效率:通過記錄工作內容和所耗費的時間,可以分析出哪些工作項目佔用的時間較多?哪個工作時段的效率較低?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和優化,進而提升工作效率。
- 保持自我鼓勵: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努力的過程。只記錄專案完成的日期,就像只關注謝幕的完美瞬間,而忽略了幕後無數次的排練和準備。透過 To Do List 能幫助我們重溫這些成功的過程,明白自己每一天都在為目標奮鬥。
🔍 在擬定 To Do List 時,要注意哪些常見誤區?
相較於需要多人協作的專案管理工具,To Do List 更著重於協助個人有效管理時間和完成任務。因此,我們應將注意力放在如何「實踐目標」上,而非花費大量時間製作精美的 Notion 模板。
我個人偏好使用 Google Tasks 來記錄每天的待辦事項,因為這個工具介面簡單、可立即上手,還能與 Google 日曆同步,能讓我清楚查看當月已完成的專案,以及每日完成的工作事項。
高效自律 Step 3:完成比完美重要
跟各位分享我的親身經驗,過去在資訊科技業公司任職的期間,我致力於撰寫出業界內最全面完整的外掛操作教學文。然而,為了追求完美的作品,在專案時程緊迫的壓力下,我經常需要在下班時間繼續加班,這種完美主義對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造成了很大的負荷。久而久之,我的作業效率越來越緩慢,原有的熱忱度也逐漸低迷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,公司內部的一位前輩告訴了我一個觀念:「品質固然重要,但持續產出更為關鍵。只要將對每個作品的要求從 100 分稍微降低到 90~80 分,最終成品仍能兼顧品質,同時也能提高效率。」由此可見,低落的工作效率並非總是源於懶惰,有時候是因為完美主義而拖延了進度。這對於實踐目標來說是致命的心態,因為你無法啟動飛輪效應,始終處於最難推動的起步階段!
飛輪效應(Flywheel Effect)是什麼?
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,一開始必須使很大的力氣,一圈一圈反覆地推,每轉一圈都很費力,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,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。達到某一臨界點後,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。這時,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,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,而且不停地轉動,因此持續、不間斷地努力是達成目標的重要關鍵。飛輪效應可以用來比喻許多事情的發展過程,如企業的成長、個人的進步、習慣的培養等。
人非機器,無法每一天、每一刻都保持最佳產能,因此狀態好時就多做、狀態不好時就躲好。如果在低潮時強迫自己振作,往往只會陷入更深的泥淖,徒增自責。與其這樣,不如果斷地設定停損點,立即停止無效的瞎忙、誠實面對當下的低潮,並藉由短暫的休息(10~40分鐘)來內觀自己現在的需求。你可以藉由以下幾個 Tips 積蓄能量,更能快速重回高效狀態!
- 睡午覺:身心是合一的,再強大的自律心智,也需要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。當身體感到疲勞時,不妨安排 20~40 分鐘的午睡時間,別總是依賴咖啡提神。身體真正需要的是充足睡眠,而不是咖啡因。
- 蕃茄鐘:面對需要集中注意力、持續產出的枯燥工作,不妨試試番茄鐘時間管理法。透過定時器劃分為 25 分鐘的工作時段和 5 分鐘的休息時段,可避免長時間工作而導致的疲勞和倦怠。(番茄鐘比較不適用創作型工作,容易打斷心流狀態。)
- 健康飲食:飲食會決定一個人的樣貌,更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精神狀態。午餐建議選擇較為清淡的原型食物或健康低卡便當,避免吃得過飽而導致下午昏昏欲睡,進而影響工作效率。下班後可以再享受自己喜歡的食物~
- 先求完成,再求完美:在持續生產並完成任務之後,仍需進行後續的優化工作,包括修正過時資訊、改進原先流程、優化用戶體驗等。最後一步的優化就是為了追求完美,但必須建立在已完成的基礎上。
- 轉換環境:如果你是遠端辦公或自由工作者,適時轉換辦公環境,如圖書館、咖啡廳、日租小型辦公室或共享辦公空間,將有助於你激發創意並減少疲勞感。新的場所和氛圍能夠刺激你的思維,使你更加專注和高效。
高效自律 Step 4:持續學習AI工具
在當前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,持續學習 AI 工具並適應新技術,已成為實現高效自律的重要途徑。善用生成式 AI 工具能顯著提升工作效率,將大量繁瑣且重複的任務交由 AI 處理,我們可以集中精力處理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工作,進而實現更高水準的生產力和工作質量。
人一定要學習使用 AI 工具嗎?
在近期的一場公開演說中,輝達(NVIDIA)執行長黃仁勳與 Strip 執行長 Patrick Collison 進行了對談,黃仁勳分享了他對 AI 的看法:「如果你不積極且激進地使用 AI,你就做錯了。你不會因為 AI 而失去工作,你會因為其他會使用 AI 的人而失去工作。你的公司不會因為 AI 倒閉,你的公司會倒閉是因為其他公司懂得善用 AI。」
這番言論雖然相當激進,但不得不承認 AI 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,就像電力和電腦曾經改變我們的世界一樣。如果人不學習 AI 基礎知識,就無法理解和參與塑造我們未來的力量。
能力差、效率慢的人,更要學習 AI 工具!
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(MIT)研究人員於 2023 年 3 月份發布的一篇論文《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》,量化了生成式 AI 對內容生成工作的影響。研究結果表明,ChatGPT 能夠顯著提升較低能力工作者的生產力,這導致勞動者之間的生產力差距縮小了。透過這些 AI 工具可以幫助低能力工作者彌補能力差距、學習新技能和提高工作滿意度。
這也意味著,我們已進入了「人人皆是創作者」的時代,任何人都有機會通過 AI 工具進行創作,不再受限於專業領域的門檻!現在早已不是慢工出細活的年代,實力不僅體現在品質優良,更在於生產效率。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,你不必感到生存焦慮或失去自信,因為 AI 技術就像是奇異點般的存在,以勢不可擋的方式進入了地球文明,協助我們以更快的速度產出更優質的作品。
總結
不管是設定目標、理清現狀、找出方案或決定行動,都需要具備活在當下的「專注力」。否則,再好的工具、再完美的計劃,都難以在精神力分散的情況下有效完成任務。任何能把事情做成的人,都是先度過了內心的情緒、超越了內在的難關,因為人一旦心無旁騖、全神貫注地做事,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達成非凡成就。如果你的做事風格是屬於“三天打魚,兩天晒網”的類型,或者需要靠著意志力鞭策自己做事的人,鼓勵你重新定位適合自己的道路,因為真正的自律,是建立在對自身興趣和能力的深刻洞察之上,共勉之。